学校各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结合各专业实际,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中,以学科专业为主体,充分调研论证,依据学院建设多科性、国际化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以实践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内涵,科学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需求。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安排,加强实验、综合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构筑“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以专业认证为方向,各专业应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科专业应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其他专业兼顾执业资格要求,面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内涵。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主动、自主和研讨性学习搭建学习平台。学校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学校共享5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SPOC课程35门供学生选用。
2022-2023学年内共计开设1152门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117门,专业课962门(含专业选修课138门),公共选修课74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承担课程251门。占比为21.79%。
学校积极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天津市教育两委对思政课程的建设要求,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开好思政课。
学校积极整合课程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新要求,及时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推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认真梳理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各专业明确每门课程及每个培养环节在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的作用,分析各类课程之间、先修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采取取舍与整合的原则进行优化。坚持能力为本,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式、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发展。注重过程管理,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与形成性考核,按照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掌握与灵活运用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应用课程大作业、读书笔记、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互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答辩面试、开放式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样化形式,科学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创造性学习。近几年,学校已打造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2门,校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9门。
二、实践教学
1.合理控制总学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各专业课内总学分调整到《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平均总学分176学分(含课外科技活动学分);文、经、管、艺术类专业的平均总学分164学分(含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平均在35%以上。
2.不断完善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保障实践教学开展
学校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逐年更新、补充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6418.79万元,生均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500元/生,2022-2023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93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2%;学校设有7个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分室167间,实验实训中心总面积为19605平方米,2022-2023学年,承担实验教学69.63万人时;学校与现有实训基地稳定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并不断努力拓展增加实训基地数量,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已与9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其中2022年至2023年9月30日签订27家,2022-2023学年,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总数1217人次。
表 校内实验中心一览表
3.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紧密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以实验课程为引导,以实习、实训为重点,以毕业综合训练为落脚点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验教学突出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突出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综合训练突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实验开出率为100%。提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校各实验室面向师生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自选实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实验,开展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取得了较好效果。
学校采取了多种举措严格实习指导。一是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实习基地懂教学的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二是为保障实习实训教学效果,注重实习实训的过程管理,对实习实训前的准备、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后的总结做严格规定。三是规定了各环节的质量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保障实习实训的质量。学生对实习实训工作总体比较满意,教学效果较好。
学校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精细化、多元化过程管理模式,依据专业特性和条件,实施双导师制,制定并发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双导师制”实施办法》,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202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中,共有74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354篇毕业论文(设计),提升了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实现选题多样化,在工程实际、社会生产实践中选题,拓展选题范围。经过各二级学院严格的论证审核,确保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符合教学要求。2023年,本科生参加毕业综合训练2228人,其中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占选题总数的71.54%,有效地保证综合训练的效果;学校全面组织论文查重,阻断学术不端风气,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查重系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全部查重检测,通过查重,端正了学术风气,提高了论文质量。
三、人才培养成效
学校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学校坚持“课程、课堂、实践”三融入,全方位根植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年,立项总数40项,其中国家级8项,市级18项,校级14项,获得经费支持额度21.2万元。借助创新创业平台,2023年结题项目中,我校学生成功申请专利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同时,学校设立天元众创空间,组织创业实践团队入驻众创空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校重视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天津市大学生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大赛、天津市大学生信息技术“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技术竞赛、大学生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竞赛、华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天津市大学生外语学科竞赛等竞赛。2022-2023学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其中,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奖项144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76项,优秀奖1项。
2022-2023学年,学校本科应届毕业生2472人,本科毕业人数2455人,结业人数17人,本科毕业率99.31%;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人数2455人,学位授予率达99.31%。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在近三年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能提供毕业生两倍以上的就业岗位。学校2023届本专科应届毕业生280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472人,截至 8 月 31 日,就业管理系统中就业人数为2191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88.63%,其中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561人,升学53人,自主创业25人,灵活就业1535人,西部计划基层项目2人,三支一扶1人,应征入伍8人,地方特岗教师1人。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均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津公网安备:12011402000110号丨津ICP备:05003131号丨津教备 0076号丨版权所有:raybet雷竞技网页版入口